网络配资开户 陕州区观音堂印象

发布日期:2024-07-28 21:42    点击次数:197

网络配资开户 陕州区观音堂印象

格隆汇6月4日丨南芯科技(688484.SH)公布网络配资开户,截至2024年5月31日,公司尚未实施股份回购。

在豫西地区,观音堂不仅是中原名镇,有关观音堂的传说也是家喻户晓的。杜甫的石壕吏,七里古槐,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观音堂煤矿,观音堂牛肉,段岩红色根据地……有太多的古迹和历史值得人们去参观和观光。

二十多年来,我的多位同学和朋友赵陕新、王玉华、贺清平、陆伟峰等先后在观音堂镇任过党委书记。我们也曾多次到观音堂辖区进行过采访、调研和参观。几年来,观音堂的文化和历史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旋。但因其过于厚重,我始终都找不到切入点而难以下笔。

2024年4月11日上午,在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军震先生的鼓动下,我们再一次走进了观音堂。

在镇党委的接待室内,年轻、精干的镇党委书记陆伟峰、分管宣传文化口的镇纪委书记张丽丽、石壕村党支部书记周洁以及退体干部文化名人王金光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观音堂镇的相关情况,张丽丽、周洁女士以及王金光老先生全程陪同我们参观了石壕古村、观音堂钟鼓楼、观音堂煤矿博物馆以及有关景点。

观音堂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处陕州区东部,渑池、宜阳、洛宁3县结合部,东与渑池县英豪镇相连,南与西李村乡分界,西依崤山与硖石乡相接,北与渑池县张村镇及陕州区王家后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陕州区 56千米 ,总面积120.42平方千米 。

民国时期,称观音堂镇。

1949年10月,后仍设观音堂镇。

1958年3月,改镇为公社。

1961年3月,改为观音堂区,辖贺村、糯米沟、大延洼、观音堂4个公社。

1965年3月,又合并为观音堂公社。

1975年10月,划出柴洼、大延洼两个公社。

1984年1月,改社为乡。

1985年3月,恢复观音堂镇。

2005年11月,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 [2]。

观音堂镇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形地貌概况为四山五岭—分平”,境内最高点位于马头山海拔881.5米 。

观音堂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境内有3条支流,马头山以南为兴隆河(属清水河系),由南向北流入黄河,马头山以东为润河,由西向东流入洛河,火石山以南为永昌河,由西向东流入洛河 。

观音堂镇境内主要矿藏有煤炭、铝、铁等。观音堂煤矿、石壕煤矿、杜家沟铝矿均为较大型矿山企业,其他资源还有石英石、铝矾土 。2011年,观音堂镇有耕地面积5.1万亩 。

从现有资料看,观音堂最早叫崤陵镇,是由隋时的永宁县、熊耳县,唐时的崤县、甘壕镇演变而来的。后来叫兴隆镇,从明清舆图上可以看出1905年观音堂还叫兴隆镇,观音堂镇应在民国陇海铁路火车开通后,后来又成为货物集散地时才起会、建庙、改名叫观音堂的。

至于民间传说的赶考秀才遇上观音点化后报恩建观音堂的说法似乎有些勉强,这可能是后人编故事教化人心的。明时这里可能有观音堂庙。但观音堂的村名出现的较早,唐代两京驿路图中只有石豪村和乾豪,还没有观音堂。明末清初出现了观音堂名字,大清光绪图中兴隆镇、硖石、观音堂分别是三个地方。

陇海铁路通到观音堂,应该是观音堂的鼎盛时期。火车通了需要煤,煤也能外运,才使观音堂煤业大发展。当年的崤陵中学到后来改名的豫西师范,就是清末民初观音堂乡绅名宦白益坤创办的。

观音堂的地理位置好,东到洛阳,西到陕州、西安,南到洛宁、宜阳,北到黄河北岸的平陆曹川,曹川的石膏以及部分潞盐都是通过观音堂走向全国并出名的。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是三门峡市截止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位于陕州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230米。

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

2014至2016年,陕州区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保护管理所在遗址周边文物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烽火台、瞭望台、军营遗址、庙宇遗址、古代道路维护房等10余处,其中能确认烽火台遗址5处,确认古代道路石质车辙3处数百平方米,发现疑似古代道路边生火做饭石质灶台1处,发现古歇车坪1处,发现古停车场附属看守遗址1处。

崤函古道是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总称,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

崤函古道道路穿行于中原地区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汉唐时期作为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而兴盛,直到民国间仍在沿用。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的秦岭东段余脉丘陵地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它是汉唐时期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保障系统的珍贵物证。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存留至今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等遗迹,成为保障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珍稀道路遗存。其车轮间距的数据范围体现了自战国以后古道沿用的历史。

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它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

申遗之前,“崤函古道石壕段”叫作石壕或车壕。2006年6月,它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8月,按照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对文物原真性的要求,三门峡市文物局向专家组推荐了石壕古道。

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起源于新石器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夏商周时期,这条古道已非常繁盛。

西汉早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让处于中原地区的汉代中国和处于西域地区的十多个国家,打开了封闭多年的时空通道、物资交流通道和文化传播走廊。

汉唐盛世,古道也随之进入繁盛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东西两京之间的京畿大道。而襟带两京、表里山河的陕州,不仅是帝王们往来驻足的行宫,也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驿站。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明皇李隆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这里走过。

 北宋起始,中国的政治中心曾经东迁和北移,但随着蒙古帝国入驻中原,崤函古道又恢复了其作为重要通道的地位。

民国时期,铁路修到了观音堂,前往西安,仍要穿越石壕古道。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三门峡建市,陇海铁路、洛潼公路、310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开通,崤函古道才逐渐被废弃。

2006年8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 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通过了丝绸之路概念文件。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陕县石壕古道遗迹申请世界遗产成功。

千年石壕村

石壕村的历史要追溯到唐朝之前,石壕村的出名应归功于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村的名字在历史上多次变化,有石壕镇、石濠镇、乾壕镇、石壕邨、甘壕、干壕、兴隆镇、石崤……石壕镇应是在宋时才设置的。

史料中有关石壕的记载很多,代表性的有:

清·刘沅著的《十三经恒解笺解本》春秋恒解卷三.僖公:西魏太和十一年置崤县。唐改硖石,废殽县为石濠镇。其北有殽山。今崤县古城在河南府永宁县北五十里。

宋·李埴撰.皇宋十朝纲要25卷有:“石壕尉李彦仙举兵复陕州……”卷十三:“石壕即石崤也”。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贞观十四年(640年)改崤县为硖石县。治硖石坞,故名。

吴少珉、苏健、赵金昭主编的《河南古迹名胜辞典》:“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硖石县于硖石坞(今菜园乡南县村)”。清康熙《通志》载:“天佑元年(904年)置,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陕县。”宋、元又置硖石关,后为驿站。

《困学纪闻》(卷十八):“《石壕吏》盖陕州陕县之石壕镇也”。从很多史料中可知,唐时乾壕镇与石壕镇是分开的,唐五代时,石壕镇为石壕邨。

从宋刚中《西征道里记》可知:石崤(西崤)、千崤(东崤)和土崤这三崤是由西向东一字并排在崤山北道上的。而同时在崤山北道上从西向东,又并排着石壕、乾壕和土壕三个居民村。

石壕,即杜甫作《石壕吏》诗处。乾壕即后唐潞王清泰元年,东入洛阳所经之地。土壕即金宣宗贞佑四年金将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遇元兵全军不战而溃的地方。

杜甫作《石壕吏》诗时,石壕还是个小村。陕州硖石县在乾德五年移治到石壕镇。从郑刚中的《西征道里记》中可知,今硖石驿即宋时的石壕镇。石壕镇和鸭桥很近,鸭桥在石壕西边。石崤和石壕可能是相关连的。乾壕在石壕东,土壕应在乾壕东。

石壕村的村名有几种说法:一是石壕村古时为崤函古道的必经之处,并有南北崤道之说。“南崤道”又叫“周秦崤道”,开凿于较早的先秦时期。“北崤道”又叫“曹魏崤道”,开凿于较晚的东汉年间。

石壕村位于北崤道上,由于石壕村西边的地势陡峭,来来往往的车马在地面的石板上压出深深的车辙,人们便取村名为“石壕”。二是因村子穷困,周围村民笑其只能干嚎,称其为“干嚎村”。后因其名不雅,改称为“甘嚎村”。三是“壕”与“崤”字音近,“石崤”被念为“石壕”。我们认为第一种、第三种说法可能靠谱些。

杜甫的《石壕吏》使石壕村闻名遐迩,久负盛名。

清初,因为村里出产瓷土、高岭土,村里遍布石窑、石墙、石桥,村民急盼好光景、好彩头,便将村名改为兴隆,后为兴隆镇。后因乾隆之故,改乾为甘,称甘壕村。“甘”字也有苦尽甘来的意思,1994年又恢复为石壕村。

石壕村的石头确实不少,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条石壕沟外,村子里石房、石窑、石墙、石桥、石埝随处可见。石壕村依山傍水,人们沿道建房,村子既像街道,也像驿站。

观音堂煤矿就在石壕村,但能让石壕村名扬天下的还是杜甫的《石壕吏》。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公元758年,杜甫因房琯之事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境内)司功参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东都洛阳已被朝廷收回,杜甫从东都过东崤道到华州上升,夜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抓丁捉人,便写成了《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千百年来的自然风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古迹。

但近些年来,石壕村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街道干净整洁,村民富裕,干部思路清晰,前景看好。

观音堂钟楼

观音堂镇街道中心西的三岔路口处,有一座六面体的三层阁楼孤独地矗立着。这座阁楼即为著名的观音堂钟楼。

钟楼青砖黛瓦,飞檐斗拱,精致玲珑,古朴沧桑,墙面上、屋脊上,各种飞禽走兽式样的砖雕,精美绝伦,惟妙惟肖,门额上“白鹭飞来”的字样清晰可辨。她是观音堂镇标志性的地理坐标。

据《陕縣志》记载:钟楼位于县东观音堂村街东。楼系三层六面体带斗拱的砖石木构筑物,台阶高0.56米,底层3.6米,六面体的每面宽3.4米,基层正面顶部刻有“白鹭飞来”字样。周有砖雕图案,分别为雕龙、奔马和花鸟等。第二层高2.5米左右,每面各有雕棂窗一个。第三层高约3米,用木斗拱将角檐挑起,上覆琉璃筒瓦,束顶。思借晨钟暮鼓震聋启聩以佐国家。

根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观音大寺和关帝圣庙及所立“创建钟鼓楼碑记”古碑记载,观音堂"古称崤陵镇,西依名山崤陵而得名”。“钟鼓楼由兴隆号周凤德和三兴号张文耀筹集白银1700余两,历时一年半建成二楼,思借晨钟暮鼓震聋启聩以佐国家”。鼓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钟楼。

2000年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观音堂的“明清一条街”被拆除,仅仅留下了这些。楼的附近还有一口古井。

豫西师范

观音堂镇很早就有学堂。1908年镇上的富裕人家就在自家的大院内设立宗族私塾学堂,1927年左右私塾学堂改为官办小学堂,1940年左右改为中心国民学校。1942年乡绅韩西泮等创建了崤陵中学。

在三门峡的教育史上,豫西师范是个重要的话题,豫西师范堪称三门峡教育界的黄埔军校。而豫西师范在观音堂整整停留了28年。

豫西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河南省立陕县师范学校(简称省立陕师,)1946年9月由开封迁来。最早设在原陕州城(今陕州公园)东大街陕县简易师范学校(简师奉命迁往会兴镇里)。不久,以陕县城内学校多、校舍紧张、设备简陋为由,将学校迁往灵宝县老县城文庙内。

灵宝解放后,学校由陕州军管会接管,改名为河南省立灵宝师范学校(简称省立灵师)。随后又选址陕县观音堂镇。由省教育厅建筑工程处承建,建成后1955年8月学校由灵宝迁到陕县观音堂,又改名为陕县师范学校。

1959年11月,陕县建制撤销,其所辖区域整体并入新设立的三门峡市。1960年2月校名改为"三门峡市第一师范学校"。

1961年10月,陕县建制恢复,原陕县所辖地域从三门峡市析出,观音堂复归陕县。学校名称于1962年8月恢复为陕县师范学校。

1976年,陕县师范开始办师范大专班,学校设立了文科专业、理科专业、艺体专业。1977年8月学校改名为"豫西师范"。

1979年,河南省五届人大召开前,学校领导为该校出席省五届人大一次大会的代表准备了一份迁校议案,获准后于1983年10月学校由观音堂迁到三门峡市东郊野鹿和斜桥两个行政村之间。

1995年8月学校迁到市区崤山中路。

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在原豫西师范学校(教育机构)与三门峡电大(教育资源)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改名成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并同年面向全国招生,成为三门峡市第一所本科院校。

七里古槐

在豫西地区,七里古槐是屈指可数的名木古树,在观音堂镇,七里古槐是这中州古镇的靓丽名片。这棵古槐不仅树龄长、树身雄伟,树形奇特,而且古槐有着厚重的文化和传说。

七里村的村名,可能是从观音堂到这里相距约七里地而得的村名(也有不同的看法),观音堂地处中原通往关中的崤函古道上,七里古槐位于观音堂镇七里村西小河旁边。古槐枝干遒劲挺拔,树根盘错交叉,树身沟壑、裂纹纵横,不少专家根据纵横的裂纹及传说推断,其树龄约在2000年左右,《河南古树志》里收录了七里古槐。

七里古槐不仅是豫西地区的一大奇观,还是罕见的活文物,是当地风土人情、世间沧桑的历史见证。

七里古槐的周边山势苍莽、林木茂盛、沟壑纵横,古树旁有河水。文物部门曾在古树的周围发现了秦汉时期的砖瓦残片,另外还发现有3处龙山和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古槐命运多舛,相传宋代时附近驻军就欲砍树制造车轮,百姓苦苦跪求,才保住了古槐。

陕州区交通局的退休干部张艳峡女士的老家就在七里古槐西北30米处。2006年至今,我们曾多次去探访过古槐。我们测量古槐树高24米左右,树围8米左右,我们5个男子手拉着手才勉强可以抱住它。查看史料可知:隋末唐初,追随李渊的开国功臣蔚迟恭(字敬德),曾率部路过七里村,在树旁的小河边见到几个洗衣的村妇在水中打闹,他不由立马观看。下属催他离开,他随口说,看看古槐,便留下了“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传说。这一传说告诉我们:一、唐朝时古槐就很大了。二、当时的古槐旁的环境就很好,有河、有水、有人家。

1918年,陇海铁路初修到观音堂时,清政府聘请法国、荷兰等外籍工程技术人士曾在树下读书、学习、照相、作画,他们的有关古槐的作品曾传到海外。

1930年,蒋冯大战后,冯玉祥将军曾率部来到豫西,为了发动民众抗蒋,他召集方圆青年在古槐树下进行动员演说,时任陕县县长徐维烈将冯玉祥的五条口号刻成石碑,竖立在七里村的大道旁与古槐树相伴。该碑高1.91米,宽0.17米,厚0.14米,内容为:我们一定要将贪赃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要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要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我们教育人民使人人能读书写字。我们要训练为人民谋利的军队。后来该碑文横断,曾放在路边一村民的屋前被当做石墩坐用。1998年时任七里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周带领群众把该碑移至于七里古槐旁加以保护。

1974年8月,电影《反击》摄制组特来七里古槐拍摄外景,并将古槐作为道具搬上银幕。

2015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先生创作的文章《死去活来七里槐》,感叹七里古槐是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苦难史的活物证,并赞其为“活玉石”。

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白居易、以及近代的鲁迅、刘少奇、罗章龙、彭德怀、冯玉祥等历史名人先后到过这里,历代文人墨客在七里古槐下留下的墨宝文章更是数不胜数。

观音堂煤矿

观音堂煤矿是观音堂镇内最为有名的企业,矿区位于洛阳市西约100公里、三门峡东约35公里、黄河之南约15公里的“u”形狭长沟内。其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矿区东南临陕州区观音堂镇甘壕村,西北临段家门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甘壕河(兴隆河)自南向北,穿矿而过,北入黄河。

观音堂煤矿历史悠久。据1936年欧阳珍编写的《陕县志》载:“前清雍正三年(1725年)陕州州牧范时绪听其家差王某私纠乡民郝成尤等有官三民之约嗣得不偿所费千总李宝国奉文往查郝等以骡二头贿之捏板矿村抚宪参奏时绪等遣戊杖徙有差矿洞封禁在案......”;光绪三年(1877年)陕县观音堂乾壕村附近村民自由结伴,开挖小煤矿,采煤自用。1904年观音堂段岩村民段老四、李丙娃、辛学章三人合作,在甘壕村北杨树洼、鸡冠沟一带挖井采煤,年产约3万吨,已成规模。1905年,山东人余某与辛某(客商辛学章)合作,并正式领据注册,名称为乾壕煤矿(观音堂煤矿前身)。

煤矿利润颇厚,1915年山东政客马振环率人到乾壕强行没收矿井,控制开采权。余某、辛某无奈,便到新安县铁门镇向解甲归田的原陕西陆军师长张钫(字伯英)求助。1916年春,北洋军阀王作梅依观音堂驻军张治公部为靠山到矿区修建设立修械所(现机修厂院内),陕州知事何奇阳连同当地乡绅民众代表十余人又到张钫府第救援。

当时,陇海铁路已修至观音堂,用煤量大,陇海铁路,中福公司(今焦作矿务局)也欲占为己有。张钫利用各方矛盾,依仗军队优势,与原有业主合作,于民国九年(1920年),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民生冠名,始创立民生煤矿公司。

1922年,王友梅向伪实业部呈领民生公司矿照,推举张钫为董事长,与张承栋、裴子云、唐云停三人发起采由土窑开采......

1947年9月12日,观音堂煤矿首次获得解放,资本家们携资外逃。

1948年2月,陕县全境解放。1949年2月,由陕县投资成立“公私合营新华

煤矿”。同年七月,该矿被原河南省工业厅属新豫煤矿公司接管,定名为“新豫煤矿公司观音堂煤矿”。1951年7月“新豫煤矿公司”更名为“河南省煤矿管理局”,观音堂煤矿更名为“地方国营观音堂煤矿”。

1958年4月1日,以观音堂煤矿为主体,建立了观音堂矿务局,观音堂煤矿也由地方国营晋升为国营统配矿。1965年1月,观音堂矿务局建制撤销,缩编为观音堂煤矿。

1979年11月,观音堂煤矿并入义马矿务局。1986年元月,改名为义马矿务局观音堂煤矿。1997年,义马矿务局改制为义马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观音堂煤矿改称为义马煤业集团公司观音堂煤矿。

2004年,观音堂煤矿年产原煤50.016万吨,当年销售总量达49.8880万吨。

段岩村

音堂镇段岩村不仅是古村落:古寨墙、古寨门、古地道、古炮楼、古井、古桥、古戏楼、古庙、古祠堂......而且还有红色元素。因为当年陕州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就在观音堂镇段岩村。

据三门峡档案局、三门峡市档案馆编撰的《红色档案映初心》一书显示:1949年3月中旬,中共陕州地委,军分区司令部从栾川县移驻段岩村。1949年5月20日,陕州城彻底解放后,地、县党政军机构才统一移驻陕州城内。从1948年4月上旬至1949年5月下旬,中共陕县县委,陕县民主政府曾驻扎在观音堂镇段岩村。在这一时期,段岩村一度成为陕县乃至陕州地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2013年6月,段岩村传统民居被河南省定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有十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老院子,村里出过两个武进士,至今还有段家大户人家留下的房子。

段岩村的古建筑:一是古建筑高大气魄,风格独特。二是砖雕、木雕、石雕精美。三是镌刻的匾额石碑众多。“国恩家庆”、“三元及弟”、“五福临门”、“为善最乐”、“吉星高照”、“耕读传家”、“别开洞天”、“福禄寿”,民国时期的石碑“段家岩”、“泰和楼”、“人寿家传孝友”、“望重崤涵”、“处士段润卿先生懿行碑”……四是清嘉庆年间段氏建起的房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均为四进院,每座院子纵向又分为若干个院子,台阶有序,错落有致。五是大门楣中、窗户四周、屋檐、廊道、院内圆拱门上、照壁墙上、神龛四边鹿、鹤、猴、牛、鱼、奔马、蝙蝠栩栩如生,牡丹、荷花、“囍”字、梅花、松、竹、书卷、祥云等图案精巧。

这里不仅是进士家宅,还有商业文化氛围。“奎景楼”、“奎星楼”、“文昌宫”、“当铺”、“商铺”……应有具有,从建筑的规模和场面足以看出当年主人的威武和村里的繁华。

在段岩村,段家是大户。在段氏七世孙增生段凤钧的《段岩村段氏谱族序节录》中可知,段氏之世系溯自洪洞迁河南者六人,其一至陕县东放马坪。又其一至壕底河村,从壕底河迁段家岩村者昆仲二人,其一少亡,其一段养全公生下五子……

村民讲:明万历年间村里就有人家居住,雍正之时就已形成村落,段家是清朝中后期才从柏树山迁来。

从《中州先哲传》忠节章节,(清)李桓:国朝耆献征初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太平天国史料汇编(总类.记事),周勇等注光绪宿州志,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十二册),章开沅清通鉴以及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等资料看:段岩村的段应元、段丙南是叔侄武进士。段应元和巩义牛凤山,是道光皇帝的御前侍卫。

《清宣宗实录》记载:“……至护广西提标游击,全州营守备段丙南,奋勇杀贼,受伤殒命,实属可惜可悯,着加恩参照参将例赐恤。”

《太平天国史料汇编》中有:“冬十月,广西提标游击段丙南等击匪于迁江隆安,败死之,赐恤如例。”的记载。

《国史馆本傅》中有:“段丙南,河南陕州人,道光十五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的记载。

在洛阳匾额博物馆有两匾:2004年8月30日,有人从洛宁县征集到一块长217厘米,宽109厘米的“光明磊落”匾。此匾为功德声望匾,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十》内语。该匾上款为:武英殿校录癸酉科拔贡敕授修职郎永宁县儒学正堂加一级贾光坛为太学生吅侯公轶中归空立;下款为:龙飞道光岁次乙未应钟月中浣谷旦(公元1835年农历10月中旬),御前侍卫段应元、进士段丙南等23人。

该馆2008年12月,还从渑池县征集到一块长224厘米,高119厘米的“慈德流徽”匾。匾的上款:赐进士出身特授江南青村营沿海等外地方都闾府加五级纪录十次段应元为;下款:张母高孺人立,从九社梦书张近智,庠生张桂馨;和顺店监生樊枫山,公益店从九段占元,太和店监生段亦魁,复兴店监生段凌元,庠生王锦元,监生杨雷生,周丕显,龙飞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谷旦。匾文阴刻行书,上、下款阴刻楷书。匾黑底金字。上边框正中饰一篆书“寿”字,下边框正中饰琴、棋图案,上、下边框左、右两侧均饰龙纹,左、右边柜分别饰书、画图案,四角饰夔龙纹。

又从李光文、段宝生的文章《崤陵赤子故乡情—-记九十八岁离休干部段烈堂》一文中看到:“1903年,他(段烈堂)出生在观音堂段岩村。该村在清雍正年间重视学文习武,乾隆至光绪帝时期,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官居御前侍卫、知州、知县等人层出不穷,段氏被称为县东名门望族。”

另有记载:段岩村早在清代就使戏楼脱离庙院,建成露天小剧场。观众场为长方形,中间低,三面为七尺五寸高的台阶,男人在阶下看,妇女儿童在阶上看。成为专为群众演戏的场所。这比陕州城民国时建立的专供演戏的剧场的时间要早很多。

杨连第大桥

杨连弟大桥位于陕县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桥高48米,长172.5米,是陇海铁路线上最高的桥梁,也是陇海铁路贯通东西的关键工程。原名陇海铁路8号桥,1921年由法、英、比利时三国工程师共同设计,用了4年时间建成。

杨连弟大桥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硖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是当时陇海铁路上最高的桥梁,有“陇海铁路第一高”之称。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一高桥。

1944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从陕县向西撤退时将大桥破坏。1946年8月,大桥恢复通车。

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黄河南下,占领大桥,但大桥的木排架在战斗中被焚毁。同年5月,为支援野战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铁道兵工程部对所有桥墩裂缝进行修补。

1949年8月20日,铁道兵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开工抢修大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8号顶,8号顶,失手掉成饼;8号端,8号端,上桥如上天。”

刚从天津北仓参军入伍的新战士杨连第几次到大桥下仔细观察,便大胆提出:可以用带钩的杆子勾住铁夹板上的圆孔,顺着杆子爬上去,再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搭成单面云梯。

杨连第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历时4个小时终于登上桥墩,用铁锤一锤一锤地将混凝土桥墩凿低了2.06米,解决了困扰工程队10多天的难题。

在杨连第的带领下,铁道兵战士们勇往直前创造性地采用“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 3天3夜,杨连第机智勇敢地爆破了100余次,于 1949年10月18日,经过59个昼夜的奋战,提前20天胜利通车。杨连第也因为冒险登高、英勇爆破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被评为“铁道兵战斗英雄”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

1950年10月,杨连第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抢修铁路桥梁中屡建奇功。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弹片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时年33岁。

1952年6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连第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他“金星奖章”和“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其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同年,原铁道部将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并在该桥的西北侧修建了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碑高14.5米,碑身上窄下宽,正面为梯形,碑面上铭刻着“杨连第烈士永垂不朽”9个金色大字,在桥东设杨连第火车站。

纪念碑碑面分别朝着陇海铁路上下行方向。几十年来,许多乘坐列车往来的旅客,在路过杨连第桥时,都会透过车窗瞻仰高耸的纪念碑,列车经过这里时,也会用长鸣的汽笛,向烈士致敬。

2016年6月,洛阳工务段筹资修缮杨连第烈士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实物和音像资料全面展示了杨连第的生平事迹和卓著战功。

如今杨连弟大桥被当地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示范教育基地。

观音堂牛肉

在三门峡地区的诸多小吃中,观音堂牛肉无疑是最为有名的。这道豫西美食不仅有它独特的风味及营养价值,还有其深厚的历史和豫西人民的文化记忆。

观音堂镇的饮食发展应起源于清末民初。那时,观音堂市场上仅有4家羊肉馆,有烩面、炝锅面等各类面食店6家,有油炸、烩饼3家,但观音堂的食品制作工艺和烹调技术却十分讲究。其锅贴馍、方形锅盔馍、狗舌头锅盔馍、火烧、蒸馍、酸汤饺子、胡辣汤、凉粉汤、烩饼、浆面条、油茶、豆沫、甑糕、粽子、水煎包、小笼包、汤面角等均以味鲜纯正而盛誉乡里,并被周边村民和南来北往的客人所青睐。

观音堂牛肉是1925年(民国十四年)回民海镇玉从郑州来到观音堂西街落户后才开始兴办,五香牛肉行业是在他到来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很多人传说的1901年慈禧太后过道陕州时食用观音堂五香牛肉后赞不绝口,并将其引入贡品的说法并不可靠。

而曹治华先生认为,海镇玉是1929年从新密到观音堂的。海镇玉擅长牛羊屠宰、皮革加工和牛肉制作。村里老人说,当时海镇玉的牛肉生意并不好,而他制作的衣料和鞭具、绳索颇受人们欢迎。后来,他收下回民老乡白西元为徒,并在观音堂置办家产。

1956年,海镇玉的店铺随着手工业改造成了集体性质,他也因年纪大了改行做皮麻工作,牛肉店由白西元负责。这时有伊斯兰教阿訇身份的张永安被组织上安排到白西元的经营处工作。当时,由于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力,虽然在1956年就成立了五香牛肉加工厂,但观音堂牛肉并没有大的发展。

上世纪末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牛肉销量大增,观音堂风味的五香牛肉才得以大力发展。这个时期,观音堂牛肉不仅登上了人们的餐桌,而且也做为礼品走出三门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观音堂供销社管理的五香牛肉加工厂归属陕县食品公司管理,迁址到三门峡市区。此时,早年跟随白西元学过徒的村民曹鸿年、回民马长安分别办起了自己的牛肉加工作坊。1985年,河南举行的首届名特食品评选,观音堂牛肉作为洛阳地区推荐的特色产品中奖,成为河南名特食品。

而1989年,观音堂牛肉食品加工厂首次出现亏损。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三门峡地区的养牛业大发展。2000年观音堂牛肉传人女企业主任小玉成立了长玉五香牛肉有限公司。2011年她的产品被评定为河南省清真食品知名品牌。2004年,曹鸿年成立了“曹记牛肉加工厂”。

1999年在三门峡矿山机械厂工作的张永安孙女张琳注册了“张永安正宗观音堂五香牛肉店”,2002年她的产品被三门峡市评为“豫西风味名吃”,2005年被评为“河南名吃”,2007年被国家授予“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

之后,观音堂牛肉才走出河南,誉满华夏。

采访结束,镇党委书记陆伟峰告诉我们:

观音堂镇是陕州副中心城区,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93个村民组,167个自然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镇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3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853名,其中农村党员920名。是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所在地。

观音堂镇区位优势独特,是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所在地,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省道318线穿境而过,陕洛、观李、观宫、观舜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镇区内文化、教育、卫生、通讯、金融等服务行业齐全,农资、建材、蔬菜等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每月9个集会日,商贸流通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已成为陕州区东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中心。

2022年全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8.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24亿元;“四上”企业入库15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282元。

城镇功能完善,主镇区建成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镇区现有陕州区二高(高中部、初中部)和成建制小学2所,幼儿园4所,卫生院4处,辖区内有卫生所25个,个体诊所19个,有各类通讯网点9个,基站93个,实现境内网络全覆盖。邮政、交通、文化广场等设施完善,全力保障镇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产业发展较好,农业方面:小麦、玉米传统产业持续壮大、大棚蔬菜、红薯、高粱、烟叶种植和猪、牛、羊、种鸭养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工业方面:煤炭资源丰富,原煤采洗售产业发达,19家镇属企业发展良好,园区快速发展持续招引企业集聚;第三产业方面:主镇区功能齐全,服务全镇、发展基础深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7月,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2014年8月,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河南省重点示范镇”;2014年12月,被省爱卫会评为“省级卫生乡镇”;2015年8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2020年12月,被省住建厅评为“省级园林城镇”;2021年3月网络配资开户,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美丽小镇”。(文尚柏仁 王军震 朱家昊 牛占亚 文中部分照片收录自网络)

石壕村观音堂镇观音堂陕县陕州发布于:河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中国股指配资开户 点亮京城夜经济!首旅精彩生活节今晚落幕    下一篇:股票配资网站大全 深夜突发!美股狂飙,黄金、白银直线暴涨!A50也猛拉!拜登发声